四禧公教|形与质:神话的想象与千面英雄: 线下艺术讲座

南京 2025年8月24日 
南京

四禧公教

艺术讲座:形与质:神话的想象与千面英雄

 


 

燃犀角,照破现实的帷幕,任想象一窥隐秘之境。想象,是古人理解宇宙和生命的通道,也是创造艺术与神话的源泉,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和思考。

 

宇宙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万物的初生又有怎样的故事?先民用神话想象这些问题的答案,记录远古神话的《山海经》中所描绘的众多神人、神兽、神木以及奇花异草,流淌的是古人的生命意识和浪漫想象,其背后也凝聚交织着源自洪荒的集体记忆。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也在自己的作品里对这些疑问深思求索。然而想象并非无拘无束,它身处文化基因所划定的边界之中,个体总是归属于群体的镜像,正如神话中千人一面的英雄那样,命运的轨迹如此相似,在生命中追光,一直在路上。

 

《山海经》如何用想象构建这个奇幻的世界?那些神秘怪异的形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观念和思考?神话如何让现实和想象缠绕?为什么神话英雄都有相似的命运轨迹?当科学逐渐戳破认知的迷障,这些古老神话符号的意义何在?今天的艺术如何对话过去?

 

8月24日下午14:30-16:30,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牧教授将在四禧美术馆为大家带来“形与质:神话的想象与千面英雄”主题讲座,与大家一起就神话想象展开讨论。

 


 

主讲人
 

李牧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加拿大的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民俗与文化遗产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艺术与人类学、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遗产的旅行:中国非遗的北美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获2023江苏文艺大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入围奖,翻译(《视觉艺术的现象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主讲人语:《山海经》是一本奇书,它不仅让我们遇见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还交给我们认识和理解先民观念的钥匙,让我们看到幻象背后的逻辑,今天,我们用《山海经》与艺术重逢!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24日(周日)14:30-16:30

 


 

活动流程

14:30-16:00 讲座分享

16:00-16:30 问答环节

 


 

报名方式

进入四禧美术馆微信小程序报名讲座 

 


 

活动回顾

8月24日,四禧美术馆荣幸邀请到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牧为我们带来“形与质:神话的想象与千面英雄”主题讲座。

 

李牧教授首先从当代艺术家对《山海经》的现代想象展开探讨,那些奇形怪异的形象由于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长度和生活经历才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若以古人著《山海经》的视角进入现代社会的楼宇和科技,我们熟悉的汽车、电脑也会像书中形态各异的生物,成为生出风火轮的异兽或能生出神秘图像的面孔,难以捉摸。

 

接着,李牧教授展示了《山海经》中许多经典的神人异兽,他让观众去猜测,这些看似熟悉,长得像羊或鹿的生物的眼睛长在哪里?——答案是在后背、腋下或后脑。除了这种错位的方式,李牧教授解析了《山海经》创造怪物图像的更多典型手法,通过复制为异兽安上九个脑袋、以拼贴的方式将人首和鱼身连接在一起、用缺失了头或其他器官来塑造神人.....

 

但《山海经》中的形象和故事并非仅仅存在于此,纵观世界,类似的神话叙事和奇异形象在不同的文明中都可以被窥见:同样用拼贴手法创造出的人首兽身的斯芬克斯,甚至灰姑娘的故事也可以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找到相似的原型。正如李牧教授所言,想象并非无拘无束,它始终是在人类的认知模式的框架内展开的,因此当我们对比世界各地的神话和传说,总能有惊奇的发现。

 

在最后的提问和讨论环节,大家就中西方神话故事形态的相似和区分点、《山海经》与当代生态艺术学之间的关联、以及在AI技术可以还原《山海经》想象的当下,艺术的技术创作和精神表达的重要性展开了讨论。借助《山海经》的神奇和无限魅力,观众在李牧教授的带领和延伸下,领略到了想象力神奇但可认知的非凡力量,并感知到了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鼓励和关注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