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禧公教
艺术家座谈
对话于瑜:破茧——传统美学的新生与女性的身份重构
2月15日(周六)展览“熄灯后”的闭幕之际,四禧美术馆邀请参展艺术家于瑜为我们带来“破茧——传统美学的新生与女性的身份重构”艺术家分享与交流活动。
“熄灯后”给予每个人情感表达的机会,感性、悲伤、柔软、不舒服的体验等都有其表露的必要性。在中国绘画历史中,文人画被视为抒发性灵、寄兴托志,甚至是书写愤懑的途径。但回望历史,我们鲜见女性视角,它的缺席无疑造成了隐形的文化断层和女性人格塑造的缺失。如于瑜的《不能承受之重》,宣纸上的朱砂脚印和压痕一如女性身躯所承载的缠足的规训与不可言说的痛苦。
同时,承载文化重量、紧握传统美学的“水墨”,如何进行当代转化和突围成为难题,于瑜以“破茧者”的姿态介入其中。传统美学亦是自身语境的当代,于是,问题的关键便转向了如何抓取传统美学的核心,即使它脱离了“水墨”的外壳。
在本次活动中,于瑜将揭秘创作背后的故事,分享她是如何通过层层剥开中国绘画命名背后的历史、美学与时代的关系,以女性视角提取、赋予、充盈传统材料,呈现对东方审美取向和材质指向性的思考的。
艺术家介绍
于瑜,1989年出生于中国青岛;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
于瑜关注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方式,用水墨材料和绢绣介入当代议题,并将材料自身特性拓展到创作观念,追溯材料的发生和本源,探讨更为宏阔的物质与情感表达,以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
活动信息
活动时间:2025年2月15日(周六)14:30-16:30
活动流程
Part 1 艺术家分享: 14:30-15:45
Part 2 对话交流: 15:45-16:30
活动回顾
2月15日,在“熄灯后”展览闭幕的倒数第二天,四禧美术馆荣幸邀请到了参展艺术家于瑜带来“破茧——传统美学的新生与女性的身份重构”的分享交流活动,以自身的艺术创作脉络为线索,从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背景和性别经验出发,呈现她对传统资源的当代资源转化与美学新生的思考。
基于长期学习国画的经历,于瑜首先从传统中国绘画的命名与文人画形式美学的确立出发分享她的反思与见解。与当代艺术中的“观念绘画”相似,文人画更多是强调于技艺之外,标榜人品、意蕴,讲求笔墨情趣的意境抒发,是文人阶层完成儒学思想体系下道统身份建构建构的一种图像化输出方式。但在其中,女性长期作为客体的性别缺失和生命情感表达的缺位却让当代女性艺术家很难找到自我立足和共感之地,这也就构成了于瑜系列创作的灵感来源。
之后,于瑜将自己基于以上种种思考而作的系列作品分享给观众,她在不推翻传统绘画已形成的美学理念基础上,提取传统材质中的女性力量,传递东方审美观照指向的温润、仁爱与母性。从《作为生命的绢》中,将丝绢缠绕成茧形成一系列显像、破茧,倒带蚕长久以来“到死丝方尽”的未完成生命和无言牺牲;到《幸福茧房》中,关注工厂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心理情感的影像... 于瑜用她的艺术语言实现了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演绎着破茧的生命力量。
在讲座最后,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中,于瑜也谈及了艺术所蕴含的治愈力量,创作本身即是一个情绪输出和释放的过程,能够呈现内心自我的真实状态,当它最终面向公众,唤起更广泛的共鸣和互动,作品内涵就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回望传统绘画历史,于瑜从中发觉了女性人格塑造的缺失,于是转而回到丝绢材料本身的生发和本源,从中留下对传统美学和性别表达的思考,将她的韧性和柔软全部投射在创作里。我们也得以在于瑜的抽丝剥茧中,被微小生命的鲜活张力所触动,叩问新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的自我定位,牵连着治愈彼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