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禧公教|艺术与公共空间: 线下艺术讲座

南京 4 January 2025 
南京

四禧公教

艺术讲座:艺术与公共空间

 


 

我们为什么要走进美术馆、博物馆等各种艺术公共空间?

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仅仅是审美吗?

我们与艺术就是看与被看的关系吗?

艺术就一定是艺术家创造的吗?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是创作者吗?

数字空间又会为艺术创作者、公共机构、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新模式与新途径?

 

展览“熄灯后”的艺术家从个人经验出发,把从公共语境——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家庭得来的私密的情绪情感、感性态度曝露于艺术,冲破规训、“情绪管理”的枷锁,并将这种私密带到公共空间,在观众的观看、参与、注入自我经验中,完成从私密到集体性的转化。

 

2025年1月4日14:30-16:30,四禧美术馆荣幸邀请到南京师范大学张正民教授带来线下艺术讲座“艺术与公共空间”。

 

本次讲座将从艺术动机与私人空间、艺术—公共空间—观众、多语境化—艺术与数字空间这三个方面为我们解答艺术、观众与公共空间三者的关系,解锁我们在艺术场域中的身份。

 

张正民教授将以艺术事件和作品为线索,剖析艺术动机不仅仅来自于艺术家的情绪宣泄和情感表达,还有观众自身期望通过艺术,去解开内心的困惑、矛盾、纠结,慰藉灵魂与精神的行为。艺术创作看似私人的行为饱含着强烈的开放性和与外界沟通的愿望,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符号、行为暗含着的是艺术家的潜意识。当作品步入博物馆、美术馆,甚至更开放的公共空间——户外,观念、主题、隐喻、象征、形式构成一方艺术家与观众、集体、社会共生的天地。

 

秉持着不同职能的公共空间,面对越来越开放、多元的艺术行为,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观看,更有体验、参与、触觉、嗅觉的调用,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向观众靠近。当我们通过一方屏幕进入线上数字空间时,除便利外,想象赋予了更大的魅力,我们可以是幻想中的多重自我,在同一空间内,生发不同的体验。

 


 

主讲人
 

张正民

1962年生,江苏沛县人。1983年毕业于江苏宜兴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课程班。曾任《画刊》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导、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活动流程

14:30-16:00 讲座分享

16:00-16:30 答疑交流

 
 
活动回顾

 

1月4日,四禧美术馆荣幸邀请到南京师范大学张正民教授带来2025年的第一场线下讲座“艺术与公共空间”,以艺术事件和作品为线索剖析艺术创作内在的情感动机,探讨公共空间作为一种场域如何赋予艺术更广阔的阐释语境,去构成艺术家与观众、社会互文共鸣的一方天地。

 

 

艺术动机从何处生发?张正民教授首先从艺术动机与私人空间的角度出发,推演私人空间并非封闭或排他的场所,艺术通过主题表达能够直抵个人的情绪宣泄或精神慰藉,从而能与观众的个人经验勾连。

 

之后,当艺术不断深入各类公共空间——从沙龙到博物馆、更为开放的公共场所,张正民教授将从⽂艺复兴至当代大地艺术、观念艺术的艺术史脉络清晰再现,秉持不同职能和语境的公共空间将艺术的表达无限拓宽,使其能挣脱环境和外在束缚,在时代变迁中愈发走向多元丰富的叙事,走进观众之中。

 

最后,张正民教授向观众强调了数字化媒体的发展背景下艺术处理多语境化的必要性:进入当代及未来多语境数字化社会,当存在不⽌⼀种真实的描述来表达某种经验事实,艺术就有必要对数字空间做出更主动的回应。

 

讲座结束后,张正民教授在为观众的答疑过程中一起讨论了更多的问题:当碎片化的自媒体逐渐代替大型公共空间以向观众传递艺术性内容致使图像泛滥,从而让画廊或是展示场所丧失真正的通用性,作为大学美术馆馆长怎样去对抗这样的现象?公共空间可以通过与观众之间互动产生关系,私人空间之于艺术的意义何在?数字时代电子科技的更新是否让现实已经呈现出了区分于传统展览空间和互动场所的形式?

 

Q&A:

Q:当碎片化的自媒体逐渐代替大型公共空间以向观众传递艺术性内容致使图像泛滥,从而让画廊或是展示场所丧失真正的通用性,作为大学美术馆馆长怎样去对抗这样的现象?

A:所有的信息源是可以选择的,观众的判断来自于他的实践行为,当过多的信息进入人的大脑进行筛选的时候,就要依靠观众的独立的判断,抗衡碎片化的阅读时代依靠的就是我们要有深度思考的前提。其次,大学美术馆只是一个展出的场所,场所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策划的每一个展览的主题可以给予场所内涵和去向,虽然场所会有局限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策展来把理念——空间理念或公共理念向外生长,向外策展。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给观众的体验应该是开放的,虽然在表面上看,它只是呈现在在一个语境或场所内,但它更深的表达,来自于想象,一件作品可以在美术馆展出的同时在虚拟空间里呈现,这是有赖于观众和艺术家共同的想象而完成的。艺术是流动的、生长的、可塑的。

 

Q:公共空间可以通过与观众之间互动产生关系,私人空间之于艺术的意义何在?

A:私人空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假设在座的所有人都从事艺术创作,但每个人的经历、年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等等都有着很大不同,所以各自创作出的作品也会各具特色,不可能都是一致的。艺术行为确实是一个私密的行为,虽然科学发展到今天对人类的很多行为能有基本的归纳,但它却无法真正追溯总结艺术的个体发源和表达。同样,正是因为社会不同公共场所的存在赋予了个体场所以丰富的生长语境,所以二者共生共存,缺一不可,它们不是矛盾的。同样的,个体通过公共空间的出现能不断校正自我。